
文/朱迪
很多长者因为有慢性病,每天要服用很多药物。殊不知,有些慢性病问题又是由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造成的。
随着服用的药物数量增加,也有可能增加不同药物间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的风险。如今,除了因为治疗慢性病需要服用药物之外,作为预防措施,医生可能还会开出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药物。其实,服用药物数量的增加,各种药物与各种疾病相互作用的风险会增加,具体来讲,治疗某一种疾病的药物,却可能会使另一种疾病的症状恶化。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会增加失智风险。这项2022年8月29日,发表在《衰老与疾病》(Aging and Disease)杂志上的研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总结出失智症患者在20年时间里,基于药物模式变化,而产生的慢性病变化状况。

服用多种药物,增加失智风险(图片:aginganddisease.org)
研究人员表示,鉴于全球失智症病例的增加,了解多种药物治疗模式与痴呆症前后演变发展的关系,对于为患者制定安全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多种药物与失智症
失智症是一种认知功能逐渐下降的神经系统疾病。
除了思维、记忆、判断和语言方面的缺陷外,失智症患者还会出现抑郁、激动和焦虑等行为和心理症状。为了控制这些症状,失智症患者通常会服用多种药物。

失智症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神经系统疾病。
2019 年发表在《老龄化与心理健康》(Aging and Mental Health)期刊的一项荟萃分析也显示,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与失智症风险增加有关。

荟萃分析显示,服用多种药物与失智风险有关。(图片:Aging & Mental Health)
此外,使用一种或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等疾病的抗胆碱药物,会增加认知障碍和失智风险。
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 33,451 人被诊断为失智症的患者数据,把20年间服用多种药物模式定义为:服用3种或3种以上的药物。
患者的医疗记录和用药记录则来自于家庭医生提供的电子记录,这些记录提供了这些失智症患者在20年间的处方药和疾病诊断记录。
研究人员发现,服用3种或3种以上药物的患者,患失智症的概率随着时间而增加,具体来讲:
▶️ 服用1至5年的研究对象中,失智症患者比例为5.5%;
▶️ 服用16至20年后,失智症的比例增加到了82%。
除了研究多种药物服用时间与失智症风险的关系之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机器算法来研究具体服用的药物组对失智症风险的影响,发现了3组模式:
1️⃣ 第一组,占受试者的66%,包括了呼吸道、尿路感染、关节炎及心血管疾病药物;
2️⃣ 第二组,占 22% 的受试者,包括了糖尿病、抑郁症和焦虑症药物;
3️⃣ 第三组,占受试者的 2%,主要是治疗骨关节炎和相关疾病的药物。
在这三种药物组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已被证明可以相互作用,或者加重其他慢性病症状的药物。
另外,服用多种药物还会增加老年人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台湾阳明大学一项针对12万名65岁以上长者的研究发现,有多重用药习惯,以及经常服用感冒药、过敏药、镇定安眠药者,他们住院、骨折和失智的风险,都比其他同龄长者高;而失智症的风险更是高达七倍。
许多长者天天吃很多药,是俗称的“药罐子”。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这些药物多半都会产生抗胆碱作用,可能影响神经传导物质,进而影响认知功能,导致失智。
就算是最普通的感冒药水,往往是长者家里必备药物,但这些药物大都会含有抗组织胺,可能会造成抗胆碱的作用。常见的表现症状是口干舌燥,或者是嗜睡。
乙烯胆碱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是神经与神经之间沟通的一个成分,如果长期服用某些抗胆碱药物,就会使神经传导受影响。

神经传导受影响是导致失智症的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跨学科团队能够找到最佳药物组合的证据,多种药物治疗也可能是有效的。研究结果也强调了采用综合,或者整体疗法的重要性。
加利福尼亚太平洋脑健康中心主任,精神病学家David A. Merrill博士,接受《今日医学新闻》采访时表示,大脑就像肾脏和心脏一样,是受到全身性疾病和治疗影响显著的终末器官。即便是在治疗支气管炎等局部炎症疾病时,也要考虑到药物对全身的影响。给患者长期服用的药物,会显著影响心脏、肾脏疾病和大脑健康。